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内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坛在京开幕

时间:2012-7-5 11:14:42

新浪财经讯 3月6日,2009中国内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坛于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新华信主办。作为中国领先的信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华信一直致力于中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论坛立足于当前中国信用管理的需求,来自联想、中粮、中远、中化国际(6.50,-0.35,-5.11%)等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与主办方新华信一道,向中化集团、中外运、宅急送、华北制药(6.17,-0.21,-3.29%)、国药集团、北大方正、清华控股等化工、物流、医药、IT等行业的近100位来宾,围绕中国内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成功经验与案例等核心议题,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内部协调、客户信用信息采集、应收账款催收的流程等多个方面对信用管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讲解。

  针对目前金融危机肆虐,经济出现衰退的状况,与会演讲人、专家纷纷指出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联想集团全球信用管理中心亚太区信用高级经理刘涛谈到,金融危机对联想也产生了影响,需求下降,特别是来自商业用户和高端需求;销售增长将主要来源于和竞争对手抢市场,而不是随产业增长。资金成本更高,而固定成本很难下降,在销售减少的情况下带来了更大的利润压力。开源与节流成为大的应对原则。“现实的情况令人担心”,新华信副总裁、信用解决方案资深专家陈殿左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发现很多国内企业领导人的信用风险意识弱,缺乏职责明确的信用管理组织保证,更不要说严谨的信用管理工作流程、技术手段和客户档案了。这些企业与一些信用管理的领先者具有很大的差距。”

  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公司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比如,联想的信用支持的态度由“积极”变为“中性”,对于高风险国家,例如韩国和印度,联想的态度由“中性”进一步提高到“谨慎”,对于长帐龄的客户需要特别紧密的观察和采取特殊的措施。

  联想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政策及方法,包括国际、客户风险评级,授予信用审批权限,区域人员培训,实施抵押政策,标准评分卡,以及持续审计及运营监控报告。那么对于“入门级”企业,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帮助他们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体系。新华信副总裁陈殿左指出,比如,我们的信用管理咨询就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可运行的系统,相关咨询步骤依次是:信用风险诊断、信用管理组织构建、信用管理流程设计、信用评价模型开发,以及信用政策制定。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还要为企业提供科学、高效的信用评估、风险防范工具。新华信指出:“风险指数报告就是这样的产品,它在运用全球领先评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指数的综合评估,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目标企业的破产风险。信用监测是另一个得力工具,企业可以获得包括目标公司不良新闻报道、诉讼记录、企业变更信息等,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该公司的经营与信誉状况。”

  企业的信用管理贯穿整个业务过程,从客户接触、洽谈,签约,到发货、收账和清欠,这一业务流程中涉及客户档案管理、客户决策与模型设定、应收账款管理等信用管理环节。基于此,新华信研发了RiskManager帮助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新华信技术总监杨志强充满信心地说:“其中,RiskManager所具有的客户档案管理与客户群体分析功能,能够全面整合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建立覆盖全公司、贯穿上下的客户档案数据库;此外,信用决策管理模块则能够根据不同客户选择不同的评级模型、额度模型、期限模型,标准化审批流程,这些都是对企业具有很大帮助和吸引力的功能。”

  中远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欣迎翔实地介绍了该企业是如何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科学管理信用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她谈到,“全面风险管理涉及企业所有的管理过程,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中远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使企业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市场不确定性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过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建立并维护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和企业各个流程层面,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管理企业的所有重大风险,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马欣迎强调:“我们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使企业尽量减少企业运营中的波动,不致因决策失误或危害性事件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为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

  “目前的信用服务市场,我们面临的客户大都是国际领先、知名公司,内资企业市场我们也很重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看到了来自这一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发展潜力,我们愿意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强者一道携手共同发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危机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先机和生机!”陈殿左坚定地说。

  据了解,继“2009中国内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坛”北京主论坛后,广州、上海分论坛即将于3月13日、3月20日举办。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企业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业务咨询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div>